尽管我国文创产业起步较晚,但热度持续不减。从早期响应政策号召,成为文创试点的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等各类文化文物单位,到如今踊跃踏入文创开发赛道的地方政府、文旅集团、各级景区、各类企业等,短短六七年间,中国文创已进入“万物皆可文创”的发展阶段。
潮玩、文具、服饰、家居、美妆……文创产品的业态已然十分丰富,并不断涌现出被冠以”中国最美日历”的故宫日历,引发考古新潮的三星堆考古盲盒,“一墩难求”的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以及新近火爆的麦当劳儿童节玩具“可达鸭”等文创明星。
文创产品的频频“出圈”,折射出公众持续高涨的文化消费热情和文创市场巨大的需求空间。在更加注重精神文化生活,追求品质化、个性化消费体验的今天,文创产品已从小众文化成为大众需求。但红火热闹背后,多的是在文创热潮中浮沉的从业者,能立于潮头的仍是凤毛麟角;多的是高投入、低收益的文创“鸡肋”,真正“叫好又叫座”的文创产品仅占少数。
一些开发者对自身文化挖掘不够,为文创而文创,将产品与文化符号强行关联,显得不伦不类,或是对文化的挖掘没有建立在市场分析之上,空谈文化创意,无视消费需求。
一些创新能力不足,简单粗暴地以“文化贴标”的形式,在视觉层面进行文化包装,或者抄袭跟风,产品同质化严重。
一些片面追求形式,过度包装,忽略质量,陷入舍本逐末、“买椟还珠”的误区,或打着文化的幌子虚抬价格,性价比失衡,使人望而却步。
一些盲目开发,追求“大而全”,疏于打磨精品,反使产品沦于平庸无特色的尴尬境地,缺乏认知度。
一些在材料、设计上不惜工本,一味追求高端,脱离市场,或者迷信台湾日本的设计,导致产品生产和市场环节的水土不服,而不考虑中国供应链水平和市场实际需求。
但实际而言,中国文创产业的发展品质远远不能够满足每个人对文化消费的需求。
“重”市场调研。
文创产品的商品属性要求它必须面对市场,解决销售问题。所以产品研发应建立在对市场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厘清资源优势,了解市场需求,找准产品定位和目标客群,知己知彼,才能布阵排兵、有的放矢,将文创设计与市场更好地统一起来,达到预期的效果。
“重”文化创意。
一件产品之所以能成为文创产品,在于其产品性能之外的文化内涵和创意设计。它提升了产品的价值,给消费者以精神滋养、文化认同和美的享受,是产品的灵魂所在。研发文创产品,须植根自身文化沃土,寻找辨识度高,有故事性,以符合当代美学的创新设计,能引起广泛情感共鸣的元素,应用于适当的产品媒介。文化、创意与产品三者完美融合,才能打造出兼具文化底蕴和独特个性的产品。
“重”生活和品质。
文创产品的开发,要跳出以往纪念品“中看不中用”的装饰倾向,多关注生活,考虑它的实用性。一来,生活用品的开发起点不高,市场需求更大。二来,大家在使用产品的功能时,也一并获得了文化艺术的熏陶,实现了一场生动直观的文化传播和公众“美育”。这也正是文创产品的社会效益所在。
文化创意产品的实用性对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许多文化创意产品往往重文化重颜值,而忽视了其产品的本质和对品质和细节的把控。须知作为产品,品质永远是第一位的,文化创意乃是锦上添花。如果说“重”多是产品层面的考量,“轻”则是面向市场的取舍。
“轻”设计。
文创产品的设计,当然至关重要,它是一种将文化元素与产品巧妙融合的神来之笔。这里说的是设计手法。文创产品的设计既不可简单粗暴的复制粘贴,让文创产品沦为贴图产品,也不能过度用力,堆砌元素,故弄玄虚。最高妙的设计,乃是以少胜多,四两拨千斤,使文化与产品浑然一体,而尽量少地留下设计的痕迹。此外,过度设计的装饰和包装也很容易主宰主人,陷入浮华和不真实、空而无用的批评。
“轻”体量。
文创产品开发初期,应从简单便宜的小件入手,循序渐进,积累产品研发和营销经验,然后逐步过渡到复杂产品的开发。当下中国文创产品的市场尚未完善,对于中高端产品消费能力不足,反之,冰箱贴、钥匙扣、手机壳等短平快、小而美的轻量级产品,操作更灵活,更容易打入市场,得到大众的普遍认同。
“轻”价格。
文创产品的兴起根源于大家文化自觉和精神需求的提升。因此,文创产品也应面向大众,做大众喜爱并消费得起的产品。这就需要开发者遵循市场规律,参考市场上同类产品的价格,在此基础上,严格控制研发成本。同时,退去虚浮的“文化泡沫”,回归产品本身,以性价比平衡的准则,合理定价,薄利多销。有文化创意的“加持”,又有平易近人的价格,文创产品便能走入百姓生活,更好地实现市场化。
优质的文创产品,应当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具有与之相得益彰的文化内涵、独具一格的创意设计、良好的产品质量以及符合市场规律的合理价格。唯此,才能从“自娱自乐”的文创作品成为“叫好又叫座”的文创商品。
随着中国文化消费市场的进一步升级,文化创意开始走向生活化、产业化发展的集约化培育,进入更加注重创意和品质的时代。
“故事文化”作为深耕多年的文创品牌,将继续怀着热忱和敬畏,用心打造符合时代的好作品,为够满足大家精神生活需求,传递中国文化和东方美学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