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中央城镇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让百姓看得见青山秀丽,听得见水声潺潺,记得住乡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快城乡经济统筹发展、实现产业联动和以城带乡的重要途径,对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推动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满足游客旅游文化消费需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乡村振兴战略指引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为解决“三农”问题做出了总体布局,即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要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森林人家、康养基地、乡村民宿、特色小镇;利用闲置农房发展民宿、养老等项目。同时,加快发展森林草原旅游、河湖湿地观光、冰雪海上运动、野生动物驯养观赏等产业,积极开发观光农业、游憩休闲、健康养生、生态教育等服务,创建一批特色生态旅游示范村镇和精品线路,打造绿色生态环保的乡村生态旅游产业链。
乡村旅游产业横跨一二三产业, 兼容生产,生活、生态,融通工农城乡的新产业、新业态。乡村旅游规划是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生活风情和田园风光为对象的一种旅游业态,其发展能够起到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农业多元经营、农村美丽繁荣的作用,因此已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
二、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
乡村旅游产业是伴随着城市产业升级与产业转移过程出现的。有研究显示:当城镇化事发展到50%以上时,乡村旅游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并反过来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乡村经济、环境、文化的发展,使乡村社会逐渐向现代化迈进;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超过70%以后,就会出现逆城市化现象。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推进,我国城市人口数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已从2000年的36.2%迅速增长到了2018年的59.58%,这表明我国乡村旅游产业当前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在我国东部的三大城市群,以及中西部的成渝城市群、武汉城市群等地,城镇化率已经超过70%,已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已经出现了城镇居民的居住、就业和消费向农村以及周边小城镇转移的现象。城镇化对乡村旅游产业的带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城镇化促进了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善。发展乡村旅游离不开交通、供水供电、商业服务、环境保护、文化休闲、医疗卫生等基础服务设施。城镇化的深入推进淡化了乡村与城市的边界,带动了周边乡村基础设施特别是服务设施的完善,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趋势改变了农村落后的面貌,美化了乡村的人居环境,为乡村旅游产业提供了硬件支撑。
二是城镇化为乡村旅游提供了充足的空间资源。在我国,每年都有大量乡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的城镇化率比重以每年1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这意味着每年都有1%的人口迁离农村进入城市。按照目前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用地153平方米计算,每年将有18.36万平方米的农村宅基地可能被闲置。据中科院2013年的测算,全国总共约有宅基地2.7亿亩,而空置的约有1.14亿亩,几乎占了四成。随着城镇化的继续推进,每年都将有大量宅基地、空心村、校办企业、校舍、坡地村镇等各类空间闲置,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空间资源。
三是城镇化为乡村旅游提供了大量城市客源。城市居民是乡村旅游的主要客源,快速的城市化导致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加大,大量长期生活在快节奏、高压力以及拥堵、喧闹环境中的城市居民,对乡村怀旧具有强烈需求。很多城市居民产生了回归自然、感受田园风光、体验乡村慢生活的愿望。